计算机专业概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时间:2024-02-18 点赞:49128 浏览:9848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学生论文范文,学生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计算机专业概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学生及计算机科学导论及计算机软件技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结合计算机专业概论类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实践效果分析,提出了“分组竞赛法”,并从组织形式、课前准备工作、适用的授课对象、适用的授课内容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介绍.

关 键 词:教学改革;分组竞赛;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7-0000-02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科学导论》等课程,是计算机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这些概论性质的课程,其基本特点是:知识覆盖面广,各章内容自成一体系,泛谈而不深讨.此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最基本的技术与知识能有广泛地认识与了解,无须系统深入地学习各章节内容.传授的授课模式为教师以章节为单位,利用课件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内容,这样存在的问题有:一方面,学生每次上课被动地接收大量知识,学了前忘了后,知识模糊,教学效果差;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质量备受考验,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上讲解大量的知识,无法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结合计算机概论类课程的特点以及传统的授课模式的缺陷,本人提出了“分组竞赛法”进行教学实践,使学生从被动接收到自主参与习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从组织形式、课前准备工作、适用的授课对象、适用的授课内容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介绍.

一、组织形式

总的过程是,教师以章节为单元将教材上的内容以题目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师点评.

学生回答问题前,要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位负责统计本小组成员以及带动小组成员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组长.每个小组有固定的座位区,每位组员回答问题时,可以预先跟本小组人员讨论,形成一致意见,然后代表该组起来回答问题.答对得分,答错要倒扣分.每道题学生最终回答完毕后,教师点评,解释,帮助学生解疑或加深学生理解.

最后,根据各小组成员回答问题的情况,累计得分排名前3名的小组,其所在组组员可以平时成绩分别在60分的基础上加6、4、2分;组长可额外加多2分;

关于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点要说明.第一,如何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由于授课的章节比较多,因此,我们需要多次将学生分组.如果每个小组有固定的组织成员,有可能因为各组成员总的学习水平差距大,组与组之间强弱对阵,不利于提高总体实力较差小组组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每次分组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划分方法.比如,可以按随机组合的原则,让学生自由自愿组合,按学号段分组以及按指定学号尾号组合等方法.第二,如何安排学生座位?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学班有40个学生,每组就有10个左右的组员.为了方便各组组员之间的讨论,本人根据所在学校课室座位设置情况,将各组组员安排在不超过3行4列的座位区.当然,有条件的话可以要求安排在具有能容纳10人左右的圆桌讨论室,这样更方便学生面对面地讨论问题.第三,如何在一次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讨论完预先计划的问题?有的组员为了争取回答问题的优先权,会在还没型清楚问题的情况下就站起来抢答问题,站起来后再根据课本思考再回答.如此一来,会占用且浪费课堂时间,无法保证教学进度.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可以限制学生在站起来到开口回答问题的间隔时间,比如,3-5秒.学生如果不在这个时间内回答,视为回答错误.另外,有的学生可能会随便找个答案来回答问题,抱有投机侥幸心理.因此,还需要有相应的扣分机制.例如,回答正确得分,回答错误扣除相应的分数.而每道题目讨论时,可以根据题目类型来限制回答的小组数.比如,填空题可以只由一组代表来回答,单项选择题限制不超过2个小组,而多项选择题可以2个或以上.

二、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工作主要是教师的备课工作,包括预习引导、PPT制作以及学生预习布置.预习引导要求教师在下一次分组竞赛课前给学生列出该章节的提纲以及重难点内容,让学生对该章节的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与了解.PPT制作要求教师根据之前所给的章节提纲按知识点设置各种题型.另外,为了帮助学生能在课本上快速定位到当前问题的知识点,教师在制作幻灯片时,可以在每张幻灯片的标题上标注该问题涉及到的章节目录.另外,对于学生较难理解与习得的知识点,还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前在幻灯片上提供并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再进行讨论竞赛.为了提高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学生课前预习这是必要的.然而,如何检查学生有否有课前预习,这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三、较适用的授课对象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知,这种分组竞赛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参与程度,但其中的关键就是需要考虑学生自身的情况.就如前面所说的,每次分组竞赛前需要学生先课前预习.根据经验,较少有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学生是到了每次题目出来时才根据教材理解与思考相关知识点.如此以来,就大大减缓了课堂教学进度.因此,这种分组竞赛的方法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悟性以及习得能力.很明显,如果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整个分组竞赛的过程就很难展开.所以这种分组竞赛的方法更适合在本科院校进行实践.本科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具备较高的知识习得能力,且学习积极性也较高,课前预习的可能性更大.另外,为了更好地驱使学生课前预习,更广泛地调动学生参与竞赛,可以要求每次知识竞赛每个起来回答问题的小组代表必须是尚未回答问题的组员.这样,可以避免每次均是那一二个小组代表起来回答的情况,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将所有学生参与进来.

四、较适用的授课内容

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就是为了让学生对专业相关知识有广泛的了解与认识,因此,此种方法较适用的授课内容为概论性、陈述性的课程.例如《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科学导论》等.这些课程的特点就是内容覆盖面广,陈述性,介绍性的内容居多,对学生的要求是能有总体的认识,不对学生有更进一步的能力要求.另外,其他课程里对于介绍性,陈述性的部分章节内容,也可以适当采用这种方法,比如,《C程序设计》里关于数据类型、数据运算符的介绍,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

五、教学中要注意的事项

(一)分组问题

本人每次组织学生竞赛是以一个章节的内容为单元,如果一整个学期下来,至少要组织10个单元左右的知识竞赛.其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每次竞赛的小组成员是否保持不变?答案是否定的.本人每次都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给学生分组,以达到学生每次都与不同的成员合作.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来可以避免刚开始分组成学生知识能力分布不均,小组之间的水平差距大,长期下来,打击能力较差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与信心,无法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反之来想,如果能通过不断组合,将班里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分布到各个小组里去,均衡各小组有水平,各小组竞赛结果不分上下,则能更好地调动各组成员力争上游的积极性,以达到全班同学都不自觉地参与进来,融入课堂学习中,减少学生开小差的情况.

分组的方法可以多种,本人采用过的有,让学生自由组合,按学号分段组合,单双数组合等方式.

(二)抢答问题

由于某些知识可能个别同学在这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抢答问题时,也较有优势,每次均能最快地抢到,这样,这些“能手”也会造成其所在组处于遥遥领先的优势,大大降低其他小组成员的积极性甚至“能手”所在小组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出一些限制.比如,要求某位同学在当前竞赛的10个题目内,最多只能回答2个,设置8个题目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避免“能手”所在小组还存在个别能手,如果设置为5或6较少的题目限制的话,可能这些题目都会被该小组成员抢答完毕,其他小组成员没有机会抢答到;另一方面,设置限制题目数较多的话,又会打击这些“能手”成员的积极性.

(三)学生答题时的条件限制

由于参与竞赛的很多知识点都是在课本上能直接或间接找到答案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较快地查找到答案所在位置,然后照课本念着答案.这样,只能考察到学生快速查找信息的能力,无法真正地考核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或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因此,就达不到教学目的了.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增加一些适当限制.例如,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参看任何参考资料,包括课本、手机等媒体.另外,某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不允许该组其他成员给以提示或补充回答.考虑到有的学生在回答时,会因为不熟练等原因占用过多课堂时间,因此,对于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应该给以规定,比如在多少秒的时间内开始回答,超过这个时间算回答错误.

总的来说,这种“分组竞赛法”,由于能制造竞赛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均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力争排名靠前.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前传统的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与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另外,通过大家的讨论与辩解以及教师的点评后,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目前,本人已将这种方法多次应用于教学实践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本人认为该方法在以下两个方面还有待改进与完善.一是如何更好地驱动学生配合实行“课前预习”;二如何更好地把握题目的设计难度与内容覆盖面.


[作者简介]吴晓玲(1984.7-)女,广东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

相关论文

计算机专业多媒体类课程教学

本文是一篇多媒体技术论文范文,关于多媒体技术毕业论文题目,关于计算机专业多媒体类课程教学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多媒体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