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州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

时间:2024-02-23 点赞:51822 浏览:10567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现代农业论文范文,现代农业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对苏州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现代农业及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现代农业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农民职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结合苏州市在培育政策、项目、资金、体制方面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措施.

关 键 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探索;措施;江苏苏州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3-0335-03

2005年底,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2006年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其中职业农民是主体;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等部门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培训百万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一项长期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战略任务.

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之一,努力探索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即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效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走在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正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但是,苏州市工业化与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农业劳动力出现了危机:全市农业就业人员继续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明显老龄化;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不相适应.在该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最迫切的要求.本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进行界定,对其培育的现实需求、实践探索与未来之路作出分析与思考,旨在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水平,推进苏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同时为长三角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借鉴.

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他们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不仅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而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把农业作为产业经营,通过利用市场信息、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农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和农业的多功能性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获取报酬,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要包含以下3类: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农村农业企业主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带头人;二是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农机手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三是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1].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需求

2.1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苏州市新农村建设可概括为8句话,即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镇村管理.无论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还是农村经济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农民收入结构的进一步深化调整等,都取决于农民素质.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新农村建设进程实质上是形成着的现代人创造形成着的现代社会,新型职业农民的形成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2.2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苏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定位,加快落实“四个百万亩”布局规划,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现代农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导致务农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农业上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思维惯性还具有强大的束缚力,现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粗放增长方式的转变任重道远.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对农业生产形成制约,高标准农田仅占38%,科技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突破,没有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的职业化农民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亟需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2.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户职能分工的起点,职能专业化所产生的分工经济又将进一步推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分工—转移”不断循环累进,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目前,苏州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主要有2种:立足发展当地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和跨区域流入城市的“异地转移”[2].受苏南地区风俗与生活水平的影响,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向以当地为主,抽样调查显示,84.2%的农民倾向于在当地生活与工作,仅有15.8%的农民愿意选择外出打工或创业.一些继续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领域的分工更趋细化,他们需要通过培训获取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实现岗位职业化、职能专业化,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苏州市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引导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参与实施,通过定向培训、校企合作、企业内训、送教上门等多种途径开展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基本形成了“政府重视、行政推动、组织健全、实施精细”的格局.以2011年为例,苏州全市共有110943人次参加了江苏省、苏州市各级职业农民培训活动,其中5225人获得《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书》,约1400位农民还通过了考试和技术鉴定,获得《农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成为持证上岗的职业农民.2014年,苏州市将在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时苏州市持有专业证书的农民比例要占到农业从业人员的35%.苏州市在职业农民的培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3.1政策引路

2004年起,苏州市就开始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阳光工程的实施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补贴农民、订单培训、农民受益的原则,对有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意愿的农民,由政府财政补贴,在输出地开展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同时,全市各县级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正式启动,开设了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种植、养殖、管理三大类近10个专业近百门课程,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将高等教育送到农村,为农村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抽样调查显示,其中31.8%的学员已成为农业生产一线的第一代职业农民.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为吸引社会人才投资农业、留住并稳定农村人才奠定了利益基础,为职业农民的形成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3.2项目支撑

苏州市农村劳动力培训正在从适应型、数量型向战略型、质量型转变.从2009年起,工作重点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向就地、就近、就业转变,由服务城市向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关注农民创业、农业服务体系从业人员和地方特色职业农民培训.以2009年为例,全市共举办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48期、致富工程培训82期、创业培训68期、职业农民培训62期[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主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病虫害综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实用技术推广与普及;致富工程培训主要引导农民参与信息化活动,使信息化渗透到农民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的各个环节,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创业培训紧紧围绕全市主导、特色产业,对农民开展创新创业理念、高效农业和一村一品建设、农产品营销和质量安全、相关法律知识等培训;职业农民培训主要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产业,按照专业化、技能化、标准化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在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致富工程培训的基础上,培养具有较强创业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3.3资金扶持

按照“三化”同步推进的总目标,苏州市贯彻提出的“三个重点、三个确保”要求,加大惠农强农支持力度,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了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就培训而言,苏州市每年都给各县市(区)下达培训任务、下拨培训经费,除此之外各县市(区)也会追加一定经费.以2009年为例,共追加163万元用于农民培训工作,可见各级政府对培训的支持力度.以昆山市为例,2011年下达2000名左右市级培训目标,下拨6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工作,确保省级目标和市级目标的圆满完成.目前,苏州市正在逐步打破一次性免费技能培训的政策限制,向农民多次提供免费培训,在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基础上,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开展不同岗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另外,苏州市还建立了职业农民补贴保障制度,对具备资格的职业农民给予生产、培训等补贴,增加资金投入,提高补助标准.

3.4体制保障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求,苏州市逐步建立了完备的农业教育体制,全市定点培训机构有16家,高等农业院校1所、科研院所5所、农广校3所、市级以上农科教示范基地25个、社区教育示范区33个,农业服务信息网站20个,现代农民教育中心12个,还有部分高、中等职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办的培训机构等,这些机构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现有的农业教育体制在教育目标上重视就地职业化,教育手段上突出示范性教育的引领功能,教育载体上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目前,苏州市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组织3043家,入社农户超过30万户.这些相当规模的农业龙头合作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对传统农业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集聚了大量的农业经营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成长的摇篮.

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措施

4.1以机制创新为着眼点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推进现代农业、培育职业农民的前提条件.农民走向职业农民的第一步是可以自由流动、自主择业.要想使职业农民成为农村的主流职业,首先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创新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村人口统一纳入到城镇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去,使农民在流动过程中生存条件得到制度保障.其次现行土地制度是职业农民形成的一大障碍[3].要创新土地流转制度,改变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探索和建立有利于土地有效集中、高效运转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土地置换制度、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推动土地经营向集约化发展.另外,要创新投入融资体制,在政府建立职业农民创业基金、生产风险基金的同时,采取奖励、补助和贴息等方式,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农业

本文是一篇现代农业论文范文,现代农业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对苏州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现代农业及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现代农业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扶持职业农民规模经营农业.

4.2以模式构建为着力点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苏州市可以率先建立农业职业准入制度,这样可以对职业农民的培育形成倒逼机制,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有利于从政府层面对农业进行扶植、监督与管理.在教育体系方面,可以推进市场化运作程度高的合作组织型培训模式,这是一种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培训主体,以就地职业化为目标而实施的一种职业农业培训的模式.培训对象是农村种养大户、专业户、打工返乡户、经济能人等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科技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农民群体,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创业的各种技能和经营管理的能力,注重经营方式由个体型向产业型转化,使之具有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具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的经营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确保该种模式的顺利运行,政府要在制订政策时对持证农民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大批农业生产从业者通过培训获得国家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使职业农民真正成为一种高层次、有身份的职业.

4.3以环境优化为着手点

新型职业农民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4].长期以来,由于制度和机制设计的缺陷,农民在市场上的法律地位不高,各项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造成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环境,要允许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愿意进城务工、经商的人离开土地和农村,才能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提供空间;要允许城镇人才到农村创业,才能为现代农业注入活力.因此,要废除不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带有歧视农民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赋予农民与非农民平等的市场地位,加快户籍政策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职业农民营造良好的就业与创业环境.同时,要营造尊重农民、重视农业和关心农村的社会氛围,这是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心理环境,环境的优化可吸引一大批有志于农业的优秀青年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才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5参考文献

[1]郭智奇,齐国,杨慧,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2]田妹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苏州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46-49.

[3]陈良伟,成雪芳,周平.现代农业背景下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浙江现代农业,2010(3):23-27.

[4]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1-4.

相关论文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建议

本文是一篇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现代农业发展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建议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现代。

苏州地区职业学校创业教育模式

本文是一篇创业教育论文范文,创业教育类有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苏州地区职业学校创业教育模式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创业教育及教育教学及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