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为导向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时间:2024-01-02 点赞:48960 浏览:9940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财经类论文范文,财经类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就业为导向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财经类及计算机及教学改革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财经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为有效提升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国内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出发,深入分析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与主流学科互相支持共生发展的思路,充分利用经济管理类学科特色,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力度,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关 键 词:就业导向;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

0、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T行业成为我国优先发展的行业;它同时也是国内外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的行业,IC、网络存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游戏开发等人才的稀缺使计算机高等教育一度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上世纪90年代,许多财经类院校纷纷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分析处理经济数据、模拟相应经济环境、仿真相关经济模型,所以财经类院校结合自身特点提高计算机应用程度,对培养高水平的经济领域计算机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各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相同,教学计划也基本相似.财经类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也大都效仿传统的综合类院校及理工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这使得财经类院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激增,与综合类及理工类院校相比,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显优势.

1.计算机专业就业状况分析

随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71万人,比上年增长了大约40万;2012年毕业人数更可观,达680万人,加上历年累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有就业需求的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00多万.这一系列数据虽然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提高,但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就业?“就业难”已成为困扰高校、家长和学生的难题.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近年来,IT行业陷入低迷,尽管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多,但与其他专业相比,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广,如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从事的岗位也很多,如软件测试、技术支持、软硬件开发、信息工程监理、网络集成和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许多并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同样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工程人员来维护单位设备完成日常工作.

目前计算机行业人才供需矛盾集中在有效供给不足,高校培养的大量毕业生并不是企业迫切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软件高端人才如系统分析师、项目技术主管等,低端人才如软件测试及编程等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的人员,都严重不足;而中间人才过剩.人才结构性失衡的原因是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对于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除了考虑大的就业市场需求外,还应另辟蹊径注重与财经类院校主流学科的融合,突出交叉学科特色,培养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经济分析能力的人才.


2、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

大多数财经类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建设初期基本都沿袭了理工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出于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考虑,一些难度较大的理论课程都纳入了财经类院校的教学计划,如离散数学、编译原理等,而这些课程教学效果比较差.再者,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参考了多所高校的方案,各门课程来自不同的体系,课程体系“大而全”,课程之间缺乏衔接与联系,没能形成有机整体.学生学得杂而不精.

2.2计算机专业边缘化

上世纪90年代后,许多财经院校开始设立计算机专业,专业建设时间短,经验不足,更不具备财经类特色.从某种程度上讲不能和其他专业有机融合,对学校其他主流学科起不到支撑作用,因而很难被列为重点发展资助学科;教师所能获得的资源少,授课内容陈旧;没有完善配套的硬件设施,教师授课方式简单,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实践机会少,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毕业时既不能与其他理工科同专业的学生抗衡,又不具备财经类学生的竞争优势.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与院校其他主流专业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渐被边缘化,更有甚者会因就业率低而与其他专业合并.

2.3师资队伍薄弱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大多是由外专业教师抽调组合而成,如数学系、统计系和计算机网络中心等.教师经验不足,对本科教学的内涵与规律不熟悉,不能很好地把握专业建设情况,对学科发展的前沿以及市场上主流技术的了解不够,大都在摸索中前进.计算机专业是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实验室不足,实验设备投入少,实验环境差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

2.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相对理工科类学生而言,财经类院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数理知识基础不够扎实,一些课程的学习上难度较大,如离散数学、微机原理和汇编语言等.而计算机专业对这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还有,财经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多是被调剂过来的.当初报考财经类院校时,目的是为了学习会计、金融或统计等专业,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因而被调剂到计算机系.

基础差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弥补,可如果学生对此专业缺乏兴趣,那就很难培养.财经类院校计算机系就是在这样尴尬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

3.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必须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3.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交叉学科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着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国内高校一般分为4个层次: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第1类大学以研究生教育为主,重在培养学术型、创新型人才;第2类大学以本科生教育为主,重在培养某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第3类大学以教学为中心,重在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高职高专重在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

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几个层次:科学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科学研究型以知识创新为目的,重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等理论性人才培养;工程型重在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综合应用,既要考虑系统工程的性能,还要考虑建造系统工程代价;应用型主要培养的是掌握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善于集成和配置系统,熟练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等人才.所以,不同院校应明确自身所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以就业为向导,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办学条件和具体生源情况,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财经类院校大多属于第3类高等院校,因此其定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般财经类院校具有经济和管理特色,本文提出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基础上还应突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培养在主修本专业知识同时,辅修其他专业或选修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毕业时具有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和技能,拥有跨专业工作能力的人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选修第二专业,会计、金融和工商管理等,或者选修其他专业的相应课程.通过与其他专业融合,突出交叉学科特色,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广泛的通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经济分析能力,其就业领域必将更为广泛.

3.2加强与主流学科的融合

计算机作为财经类院校的工科专业,如果脱离学校其他特色学科独立发展,必将遭遇更大的阻力和困难.实际上,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经济实务、管理活动都需要在计算机及设备所搭建的平台上完成,这为财经类院校中的计算机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因此,计算机专业必须深入调研,潜心研究与其他专业融合的切入点,争取更多来自学校的政策上的支持和其他专业的帮助,调整自身的发展和战略,主动服务于学校主流学科专业目标的实现,进而推动自身学科的振兴,实现相互促进与共生发展.

4.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很多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培养计算机人才时使用的教学计划、课程结构体系雷同度很高,基本上用的都是“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21世纪推荐教材等.

4.1课程体系改革

财经类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从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发展意愿,合理调整课程体系.体系中既要包括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也要有选择地开设应用性较强的经济类课程,构建具有经济特色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本文建议设置6大模块课程:公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模块.

公共通识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这个模块各个高校基本一致,旨在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基本素质.学科基础课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等,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基本素养.学科专业课包括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系统应用等,帮助学生在计算机领域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专业选修课包括动态网页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和信息安全引论等,主要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以上4个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

任意选修课除了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如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通信系统概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外,还开设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电子商务和心理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选择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有些财经类大学允许学生选修第二门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选修经济管理类专业,数理基础好,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

4.2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重要手段,是促使知识向能力、知识向素质转化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应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虽然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本科生教学计划中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程、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但实践教学仍然是高等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本文在常规实践改革措施基础上结合本院取得的成绩提出几点建议.

1)理论与实践分离.

这里介绍的理论与实践分离是指由两名教师来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其中,一名教师讲授这门课的理论知识,一名教师负责实践内容的完成.例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是一门理论性强,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知识点很多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多种媒体处理技术,如图像处理技术、音频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和动画处理技术等,对教师理论知识的要求比较高,而实践部分即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要求教师具有多种媒体处理软件使用能力.一名教师同时具备所有要求难度比较大.同一门课两名教师讲授,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入,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更高.新疆财经大学计算机专业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2)全国大赛与专业实习相结合.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级计算机大赛,专业实习成绩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实习成绩,一部分是大赛成绩,取得

本文是一篇财经类论文范文,财经类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就业为导向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财经类及计算机及教学改革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财经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大赛成绩后按比例计入专业实习成绩.如果参赛学生进入决赛,学校还另外有奖励.通过参赛的形式给学生设立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赛主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目的.国家级的计算机大赛很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有效提高了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水平.

3)加大本科生科研力度.

学校每年设立本科生科研项目,提供专门资金资助,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自主命题,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前期调研、课题申请、立项和结项不同阶段,了解了项目完成的全过程,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起到有益的铺垫,加深拓展了所学的专业知识.

4)开设兴趣小组.

利用课余时间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开展计算机技术兴趣小组,如手机短信平台开发、数字图像处理和游戏开发等.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免费向兴趣小组开放.兴趣小组是学生自觉自愿选择的,与正常教学不冲突,充实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5)注重资格认证考试.

为了增强财经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应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根据具体行业特点适度加强职业资格认证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实训教学中结合相关考试内容和职业需求,做到教学与应用兼顾,以学,以考促学,提升学生自身价值.

5.结语

当前我国各大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虽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但都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所以应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分阶段,逐阶深入开展.在实践中,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进,各专业之间互相支持,共赢发展,为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

相关论文

财经类院校中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

本文是一篇财经类论文范文,财经类类硕士毕业论文,关于财经类院校中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财经类及计算机。

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的

本文是一篇计算机论文范文,计算机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计算机及综合素质及高职。

就业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本文是一篇计算机类论文范文,关于计算机类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就业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计算机类及高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