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4-02-03 点赞:50641 浏览:10580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关于积极心理学方面毕业论文,关于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积极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及大学生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积极心理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高职教育迅猛发展,高职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为我国建设人才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贫困生心理、外省学生心理、及毕业生就业心理,尝试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探讨多种方式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 键 词】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高职教育质量日益彰显重要性的今天,有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实践层面上讲,以往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关注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局限在消极层面的个案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所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时候是后期性的,不能很好地被普及和宣传,具有局限性.上世纪末,由Seligma等人提倡的积极心理学倡导用积极的心态和眼光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和方法,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等.由于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中的积极潜能,也符合我国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所以积极心理学在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受欢迎,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积极心理学主要在在三个层面上开展相关研究:一是主观层面,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强调人要愉悦地接纳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人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人格品质,目的在于找到实现具备积极人格品质的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关系,目的是实现个体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从而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本文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分析了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弱势容易产生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据调查,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陈淼2009).2011年,笔者曾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贫困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高职贫困生常常背负着家庭的重大望,对周围事物比较敏感,所以容易出现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乐于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心理矛盾,以及自强独立与依赖现实的心理矛盾(陶霞201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维理念.


1.1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改善对贫困的消极体验

认识贫困的角度是区分真正贫困的分水岭,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对贫困的态度.真正贫困的学生认为贫困是自己成长的绊脚石,而那些自强自立,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贫困生,本质上已经不属于贫困生(赵青2012).可见,观察角度影响人的心态变化,所以,给高职贫困生进行心理救助时,首先就是要引导他们接受贫困的现实,不逃避,不掩饰,其次引导他们积极地对待贫困.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让高职贫困生意识到贫困带给他们的另类财富,如感受父母的艰辛,感恩亲戚朋友和社会的帮助,欣赏自身简朴节约的美德等.

1.2构建积极的帮扶贫困生的资助体系

作为学校和社会更应该提供积极的途径帮助高职贫困生摆脱贫困的消极体验.目前有两种常见的方式帮助高职贫困生解决贫困困扰,并顺利完成学业.一是鼓励贫困生直面贫困的事实,克服心理障碍,主动到相关政府部门打证明,申请国家助学金、免息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二是学校和社会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高职贫困生积极行动,靠努力自己解决部分生活费和学杂费等问题,增强他们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2.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外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外省学生年龄在20岁上下,情感体验敏感丰富,出门在外,心理情绪容易往消极的方向发展.2011年,笔者曾于对我院的外省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受测试的外省学生中,有12%的学生对目前的状态表示不满意,22%的学生表示因学业压力产生抑郁情绪,24%表示有人际关系压力(戴志刚2012).所以,在对外省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救助时,应该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引导他们走出消极体验.

2.1引导外省学生积极感受异地求学

高职院校应针对外省学生特殊的心理体验开展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高职院校应开展角色转换教育,引导学生从知识性学习到技能型学习的转变,变消极应付到积极自主学习.二是帮助外省大学生积极感受和适应新环境,不要用过去的环境审视当前的环境,不要因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消极情绪.三是引导外省学生开展积极地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的平等和尊重、理解和宽容、真诚与互利合作等积极的人际交往的品质.

2.2建设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由表及里分为4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层,包括校园环境、教学场所等;二是行为文化层,包括日常教科研、课外活动等;三是制度文化层,包括校规校纪等;四是精神文化层,指学校的传统精神(徐亮2013).美好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针对外省学生的心理体验高职院校应该建设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可在校园餐厅设立异地风味的窗口,感受学校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可带领外省学生参观城市规划馆,了解当地的经济建设,可以鼓励外省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社会实践,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可开展“我的美丽家乡”等主题班会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

3.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健康教育

近几年,我国就经济发展需要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少于我国高校输出的毕业生人数,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笔者曾在2011年对我院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受调查的毕业生中,48%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6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较大,在求职过程中,有34%的毕业生认为困扰自己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和专业面狭窄.大学生在就业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存在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而眼高手低、综合能力较差,以及对自身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价是形成就业心理问题的最常见的主观因素(闵琰2012).开展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就业心理辅导,从积极地角度化解就业心理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1培养毕业生积极地就业压力认知和应对策略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并积极地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开发自身的潜能,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就业压力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从中获取积极的意义,从就业压力本身和消极的情绪转移到如何应对压力,在积极的认识、积极的情绪引导下,采取积极的行动解决问题,可以提高高职毕业生自我选择和管理,提升自信、完善人格,最终带来择业的成功(刘燕2011).

3.2开展多层次的积极的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应多层次开展就业指导,用积极地态度和制度培养高职毕业生积极的就业心理.一、鼓励高职学生参加专业实践,使学生在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岗位需求,认识自身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择业观.二是邀请成功人士来校做就业创业讲座,以积极地经验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三是设置就业辅导课程,强化就业辅导师资力量,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通过积极的干预,帮助高职毕业生保持积极乐观和进取豁达的心态,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提高和完善自我,赢得就业市场的青睐.四是不定期地邀请企业来校开展集中招聘活动,不间断地提供毕业信息

4.结束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外省学生、毕业生这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既有特性,又有相互交叉的地方,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指导高职院校上述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可以激发他们的活力,消除消极的情绪体验,这对于整个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论文

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是一篇心理健康论文范文,关于心理健康方面函授毕业论文,关于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心理健康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