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中医数字出版在医药科技传播中的应用

时间:2024-04-21 点赞:46813 浏览:9340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数据库论文范文,数据库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关于略中医数字出版在医药科技传播中的应用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数据库及数字出版及中医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数据库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中医数字出版是基于中医信息化、中医数字化等研究基础上,结合最新的数字出版理念与技术,融合各大中医医院及临床医生、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科研需求,超越了传统中医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本文通过对中医数字出版的主要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特点、传播渠道以及在医药科技传播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深入研究中医数字出版在医药科技传播中的应用.中医数字出版在医药科技传播中的影响与作用如下:一是增加了传播受众.中医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出版的束缚,中医药类信息经数字加工后更精、更易获得,且通过多媒体等技术图文声并茂,使原本枯燥的中医理论更富有吸引力,公众接受度更高,对中医药知识普及与中医药文化推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二是丰富了科技传播的内容.中医药是一个博大精神的医学宝库,中医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出版以文字的一维形式,从多种维度存储、展示中医药知识与信息,使中医药知识呈立体化、多元化.三是拓展了科技传播的传播途径.中医数字出版通过网络、数据库、手机App等多种途径传播中医药知识与文化,从而更进一步扩大了中医药的影响力与公众认知度.

关 键 词数字出版;中医数字化;科技传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07-0179-04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网络终端、高性能计算机等新兴传播渠道层出不穷,医药科技传播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等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医药科技传播是科技传播的一个分支,其传播特点如下:1)传播主体专业性强,主体集中于医药从业人员,如医务工作者、药学及生物行业专业从业人员、医药企业的市场及销售人员、医学编辑等;2)传播受众范围广,包括广大群众及医药从业人员;3)传播媒介多样化,包括医药学类书籍、期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电子音像出版物、手机APP、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媒介;4)传播内容以医药类专业知识和科普知识为主.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国民健康素养、提升我国医药科技从业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与医药科技创新能力的传播目的.

中医数字出版是医药科技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兴传播媒介的中坚力量.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中医药领域中有着海量的数据,如中医药古籍文献、中医医案(包括古代医案以及近现代名老中医医案等)、中药、方剂、针灸经络、养生学等,不胜枚举.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存储、使用的技术目前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应用的需要,从而中医信息化、中医数字化、中医诊断及术语标准化等研究应运而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医数字出版是基于中医信息化、中医数字化等研究基础上,结合最新的数字出版理念与技术,融合各大中医医院及临床医生、科研人员的工作科研需求,超越了传统中医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中医数字出版有专业性强、数据量大、挖掘技术难度高、形式多样、临床及科研应用广泛、市场需求量大等特点.本文拟通过分析中医数字出版传播的现状,从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渠道及特点等方面,研究中医数字出版在医药科技传播中的应用.

1中医数字出版主要传播内容

1.1中医药古籍文献类

中医药古籍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大部分古籍都作为珍贵文物被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收藏,阅读、检索颇为困难.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则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难题,不仅能将古籍以原文图像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保存,还可以进行全文检索,使束之高阁、尘封已久的宝贵的中医药遗产以全新、便捷的面貌传播给医药专业人员,从而提高了中医药传播与科研的效率.

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起步于2O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中文古籍数字化已经处于主导地位.目前中医药古籍文献数字化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与成熟.在中国知网以主题词为“中医古籍数字化”(时间跨度从1980~2013年)进行搜索,共有124篇相关论文,其中2010~2013年的论文数占所有论文数的53.2%,可见这4年内对中医古籍数字化的研究呈井喷状态.这些论文从中医古籍数字化的阅读环境、数据库建设、数据挖掘、自由标引、难字异体字生僻字处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总结.

目前通行的中医古籍数据库,具体特点如下:一般都包含全文内容和原文图像,文本界面采用横排简体或者竖排繁体,字体字形遵照“保真原则”,尽量与原版相同,而且检索功能较强,辅助资料较多,并支持网络系统[1].

中医药古籍文献类数字化产品主要包括互联网、局域网客户端、传统光盘等.据调查问卷表明,在被调查者中,多数选择互联网作为古籍数字化产品的最佳推广形式,而传统的光盘形式已基本被广大用户所抛弃[2].然互联网中的数据库质量良莠不齐,有许多大型中医药网站中都提供免费中医古籍在线阅读,但这些免费的中医古籍在线阅读,由于缺乏专业的编辑与校对,不仅没有版本说明,且错讹较多,错字、漏字比比皆是,根本无法作为一次文献参考引用.

1.2中医医案类

长达5000年的华夏历史积累了海量的中医医案数据,中医医案对于中医习业者而言,在总结前人经验,研究其学术思想,提高临床疗效及升华新的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中医医案数据库用来整合古今医案信息资源,供使用者查询资料、统计分析和深度发掘,是重要的中医药信息来源和检索工具,为拓展视野、积累资源、丰富专业思想、解决某种现实问题提供了捷径[3].由于中医医案数据库对临床工作者及医药科研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中医医案数据库的开发与研究也在不断进行.如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历代医案数据库”,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新安医案数据库”,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中医医案数据库”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开发的“历代医案分析统计系统”等,这些医案数据库具有如下特点.

1)功能设计主要集中于用药频度的查询与统计,包括针对某一医家治疗某类疾病的纵向用药信息查询、统计,针对某种疾病的横向用药信息查询、统计以及单味药及多味药配伍的查询、统计等;2)医案选取范围以古代及近代医案为主,现代医案由于涉及版权问题均未收入,而现代医案无论从病史描述、西医诊断、实验室检查、方药剂量等方面来说都更为详尽,更具有参考价值,故这些医案数据库存在着明显的数据来源缺陷与数据缺失;3)数据库局限于学校科研单位研究使用,大部分并未形成产品投入市场,受益人群较少;4)数据库界面设计僵硬呆板,形式以光盘与局域网为主,没有人机互动,数据更新繁琐,用户体验不佳.我社目前也在研发“基于自有独特资源的中医医案数据库”项目,针对上述医案数据库存在的不足,我社与互动百科合作,构建主题词、中医诊断、证型、西医诊断、中药、方剂等控词子数据库,借助互动百科平台进行数据库二次开发,对我社已出版的中医医案相关图书(近80册,以近现代名老中医医案为主),约2万条医案数据进行数据拆分、导入与精确标引.

该数据库可进行基本检索:包括任意字段检索.高级检索:针对不同研究者的需求,有单向查询与组合查询等多种选择.高级检索项包括医家、流派、病名、患者性别、患者年龄段、药名、方剂名、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勾选项而达到不同的研究目的,从而达到中药、方剂、医家、治法等多重词频统计功能.该数据库与上述数据库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以互联网形式,检索方式多样,既可以全文检索,也可以通过高级检索进行精确检索,提高了检索效率.且可以不断添加与更新医案数据,交互性强,高级用户不仅可以进行普通与高级检索,还可以有上传医案、对其他的医案进行评论等互动功能.

1.3中药与方剂类

随着中药现代化的推进,中药数据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国内多家单位建立起具有不同特色的中药数据库,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的SIRC-TCM中药化学信息系统;中国中医科学院与浙江大学合作建设的中医药数据平台,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的中药化学数据库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与创腾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中药数据库等[4].还有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创建的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中国藏药数据库以及福建中医药大学研制的台湾药用植物资源数据库等.刘海波、刘丽红[5]等人在论文中已经充分分析了中药数据库建设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此处不再赘述.

我社也研发了类似的中药数据库产品,即“SKY”-数据库(生物医药资源的标准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我社出版的包括《中药大辞典》(第2版)在内的中药类品牌产品,该数据库可通过中药名、CAS编号、中药化学成分等进行查询,特点在于数据来源于中药优质出版物,数据规整权威;采用CAS标准系统,与国际接轨.

1.4针灸经络类

针灸经络类数字化产品目前不多见,以电子书为主,或者是一些大型保健养生类网站包含养生的内容.在中国知网以篇名“经络”+“数据库”(时间范围为1979~2013年)进行搜索,只搜到两篇相关论文.其中一篇是有关建立“人体经络数据库及辅助诊疗系统”的研究,该数据库包括经络数据、穴位数据、官能数据、主治与配伍、保健知识等信息,可实现对经络、穴位和功用信息的常规查询.并利用图像缩放及动画技术,对经络的循行和分布、穴位的位置、功用主治及配伍信息等实现交互式、可视化操作[6],可惜未投入市场.

互联网中有关针灸经络的网站较多,但通常面向大众,与保健养生相结合,如中医经络养生网,新浪中医等.

1.5中医教育及考试培训类

中医教育与考试培训类教材的数字化产品并不多,主要以ppt及视频光盘为主.反观出版市场,人民军医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医学数字出版领域已走在了前列,而人民卫生出版社在教育领域的产品方面做的尤其出色,开发了医学教学素材库、医学考试培训系统、医学考试培训网站(包括多媒体视频课件、在线题库)等教育产品,并在服务与营销上下足功夫,形成其医学教材的衍生产品,与医学教材配套,增强了医学教材的附加值,反过来可促进教材的销售.近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又走在了前列,启动了中国首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即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的编写工作,据报道,此套教材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云-端技术、触控技术等先进技术,加入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文本等多种媒体素材,使其成为支持多终端阅读使用,以“内容体现、知识关联、丰富媒体、多种交互、教-学互动”为核心功能的互动式数字教材.

2中医数字出版传播媒介

中医数字出版传播媒介较为多样,主要通过电子书及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博物馆、手机APP等媒介进行传播.

2.1电子书及电子期刊

由于电子书从纸质书转化而来,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成为各家出版社首选的数字化方式.当当网推出了当当数字馆,主要包含电子书、在线游戏、多媒体、杂志及网络文学等板块.其中中医类电子书共有420种,其中《本草纲目》(最新彩图版)(重庆出版社,2009)销量位居榜首,其他跻身销量前十位的主要以中医养生保健为主,如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独特疗法系列(包括《独特疗法调治颈肩腰腿痛》、《独特疗法调治腹泻便秘》、《独特疗法调治糖尿病》等),可见中医养生保健类电子图书颇受读者欢迎.从价格来看,30元以上的占中医类图书总数的1.9%,20~30元占4.0%,10~20元占27.1%,10元以下占66.9%,可见10元以下的电子书占的比重最高.从销售数据来看,排在前列的除了《本草纲目》(最新彩图版)(重庆出版社,2009)定价为11元,其余均在10元以内.可见图书内容质量也是影响销售与定价的一大因素.

卓越亚马逊推出了Kindle电子书,与此同时推出了Kindle电子阅读器.其中中医类电子书有1

本文是一篇数据库论文范文,数据库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关于略中医数字出版在医药科技传播中的应用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数据库及数字出版及中医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数据库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240种,品种较当当网丰富许多,不仅包括中医养生保健类图书,还有许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中药方剂等专著,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其中位居中医类电子书排行榜前十位的主要是重庆出版社推出的《国医绝学健康馆》系列丛书.从价格区间来看,30元以上的占中医类图书总数的1.2%,20~30元占2.4%,10~20元占20.0%,10元以下占78.3%.两大网站的电子书定价区间见表1.

京东网上商城也推出了品种繁多的电子书,其中中医类电子书有766种,品种虽然没有卓越亚马逊丰富,但是其有在线试读功能,将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挑一部分呈现给读者,使读者不再通过内容提要、目录等有限的信息量了解图书.这种形式更贴近实体书店的图书购买模式,在营销模式上颇为创新.由于京东网站的按价格高低顺序排列较为混乱,故未能做出价格区间统计.中医电子期刊类基本已被收入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数据库等大型数字出版平台中,此处不再做详细分析.

2.2数据库

由于现在微时代的发展,读者对于信息碎片化获取的需求日益强烈.简单地将纸质书转化为电子书已满足不了读者生活、工作、科研的需求.据调查研究表明,数据的准确性、使用的便捷性是临床医生对于数字化中医首要的诉求.因此,中医数字化建设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为临床医生提供精确、快捷的知识服务的方向发展.目前中医数字化的主导方向是将已有的出版资源碎片化,并加以人工标引,建立各种专题数据库以及中医综合类数据库,如上文所述的中医古籍类、中医医案类、中药方剂类、针灸经络类、中医教育及考试类数据库等,中医综合类数据库即是一些小型专题数据库的综合,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立的“中国中医药数据库”,目前包括48个子数据库,数据总量120余万条,包括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疾病诊疗数据库、各类中药数据库、方剂数据库、民族医药数据库、药品企业数据库、各类国家标准数据库(中医疾病、证候、治则、药物、方剂)等相关数据库.总体而言,由于数据库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维持运营成本大,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加之目前还未找到好的盈利模式,故一般都是中医药院校或科研机构向国家或地方申请课题进行研发,最终形成产品进入市场不多.

2.3多媒体数字光盘

此类中医数字产品主要是附于相关图书后,作为图书的一部分进行销售,内容与形式较为广泛与多样,如中医推拿、针灸、太极拳、武术等的教学视频,中医教材的课程ppt等.此外,也有单独研发的中医科普类产品,如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研发的《数字中医》,图文声像并茂,浏览与检索并存,学习与考评并举,使出版物成为微型数字中医“博物馆”,全方位展现中医的历史成就与文化;精美的视频和动画配上感性的解说,使古老的中医焕发出青春的活力[7].

2.4移动应用(App)及微信公众平台

中医类手机App产品有携带方便,随时随地查询的特点,主要是养生保健类科普产品,如中医偏方秘方(495万次下载),家庭诊所(141万次下载),中医体质测试(38万次下载)等等.但是这类App介绍的中医基础及养生保健类知识,很少由专业医学编辑审核把关,故在专业性、权威性、规范性上存有较大问题,有些甚至误导读者.因此出版社在中医药App研发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此类App产品往往是免费下载,故在盈利模式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微信公众平台是近年兴起的媒体、企业的品牌推广平台,可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两大类.订阅号每日可以给用户主动群发一条信息,信息包含用户所关心的相关话题.在微信公众平台中打入关 键 词“中医”,可以搜到非常多的中医养生类公众平台,如当归中医学堂等.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如新浪微博类似的传播功能,然其传播内容不受字数的限制,内容与格式上经过编排后更美观,随着手机阅读逐渐成为主流趋势,中医药类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将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医养生保健类手机报也是中医数字出版不容忽视的一大内容.

3中医数字出版的传播渠道

中医数字出版的传播渠道与普通数字出版的传播渠道并无大的区别,即通过电信运营商、技术服务、互联网门户或信息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等几大数字出版投送平台进行传播.数字出版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平台的建设与内容的创新.

3.1电信运营商

由于手机阅读市场的吸引力巨大,各大电信运营商则争相抢占手机阅读市场,这对中医数字出版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据报道,分别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签署了《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支持电信运营商开展数字阅读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电信运营商通过提供终端服务,与各大出版社联手打造读者真正需要的数字信息.中医类手机报、电子书、移动应用(APP)等传播媒介通过电信运行商这个平台进行中医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

3.2技术服务

正如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数字出版业务部总经理刘长明所说:“现在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时代等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当中,首先一个重点是技术,是最重要的支撑,需要强大的数字出版、内容生产发布平台,另外就是营销渠道的多元化.”由此可见,技术服务在中医数字出版中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医数字出版的传播内容与媒介的创新,都需要技术的支撑,反之亦然,技术的创新,亦会推动中医数字出版传播内容与媒介的变革.中医数字出版的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与传播渠道,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正逐渐融为一体,不再是单纯内容的数字转化,而是融合多种技术与手段的新型中医数字化产品.

3.3互联网门户与信息服务

互联网门户是数字化产品比较好的出版与营销平台.各类中医药专题数据库或者综合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传播,从而使信息检索更为方便快捷,颇受中医临床医生与科研工作者的欢迎.此外,一些大型中医药类数据库网站除了提供中医药专业知识查询外,还会发布中医药行业最新资讯、会议通知、行业最新研究进展等信息,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3.4电子商务

与传统出版的发行渠道不同,电子商务为出版社提供了很好的一个纸质书与电子书、甚至数字化产品的交易平台.而出版社通过这个平台能时时掌握顾客的情况,消费的情况,哪些人、什么情况下买了什么样的产品,这些数字对于出版社来说是很有研究价值的,非常真实地反映了读者与市场的需求.在中医药方面,电子商务主要交易的产品是电子书.电子书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中医数字出版的重要媒介与形式.

4中医数字出版的传播特点

由中医数字出版的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及传播渠道可以看出,中医数字出版作为医药科技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专业性强、传播媒介多样化、传播受众范围广等医药科技的传播特点.此外,中医数字出版还有挖掘技术难度高、临床及科研应用广泛特点.4.1专业性强

中医数字出版由于其传播内容的特性,故存在专业性强的特点.专业性强,一方面对于中医药专业人士来说是刚性需求,故中医数字出版在传播媒介上以数据库为多.由于中医类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技术的支持以及对专业内容进行拆分、加工、整合与管理,故一般都是采用付费的模式,既保证了维持与发展数据库的运营成本,又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专业人员检索文献的时间,从而促进了中医药知识的深度传播.

4.2传播媒介多样化

中医数字出版的传播媒介目前主要是以电子书、数据库为主.在一些新兴媒体,如移动应用(APP)、微信公众平台,其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与成长空间.

4.3传播受众广泛

中医数字出版的传播呈现立体化、多元化的特性,故传播受众广泛.不同的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亦略有不同.如中医药数据库类产品主要面向的是专业人员,而电子书、多媒体数字光盘、移动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等的主要阅读者不仅包括专业人员,还包括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4.4挖掘技术难度高

由于上述的特点,又加之中医数字出版的传播内容冗繁庞杂(如中医古籍、中医医案、中药与方剂、针灸经络等),传播受众均是出于科研、临床等工作需求,对数据库内容录入、数据库架构、标引、检索、数据统计等均有较高的要求,故挖掘技术难度颇高.

4.5临床及科研应用广泛

尽管中医数字出版存在着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大、运营成本高等诸多问题,但是其在临床及科研中的应用亦不容小觑.如中医药古籍文献类数字化产品不仅能将古籍以原文图像的形式保存,还可以进行全文检索,提高了临床及科研人员的检索效率.通过中医医案类数据库的数据挖掘和整合,可以分析古代及近现代名医的诊治某种病症的证候特征、辨治关键、用药规律、剂量变化等,从而系统提高对某病的诊疗水平,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临床参考与线索;还可以对某种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因此,医案数据库的开发,除了为临床诊疗、文献研究服务之处,为药物的深层次研究,或者新药开发亦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使研究工作更加直接和更有效率,大大提高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

5中医数字出版在医药科技传播中的作用

5.1增加了传播媒介

中医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中医出版物的束缚,通过电子书、数据库、多媒体数字光盘、移动应用(APP)、手机报等多种媒介传播中医药知识与文化,使信息检索更为便捷,对于中医药专业人士来说,提升了中医药临床与科研的工作效率;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中医药知识变得更浅显易懂,更易获得,从而更进一步扩大了中医药的影响力与公众认知度,在中医药文化与宣传方面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5.2丰富了科技传播内容

中医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医学宝库,中医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出版以文字为主的一维形式,结合多媒体、图片、三维动画等技术手段,从多种维度存储、展示中医药知识与信息,使中医药知识呈立体化、多元化,使艰深的中医药理论变得有声有色,趣味盎然.

5.3增加了传播受众

中医药类信息经数字加工后更精、更易获得,且通过多媒体等技术图文声并茂,使原本枯燥的中医理论更富有吸引力,交互性强,公众接受度更高,对中医药科普与中医药文化推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6中医数字出版展望

中医数字出版由于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行业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编辑加工时无准则可依.许多互联网相关网站缺乏版权保护意识,侵权事件屡有发生.由于目前技术的限制,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医数字产品版权保护.交互性不强,不可按照读者的喜好随意更改,形成读者的自助式书库与信息储备.

尽管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医数字出版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医药科技传播的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传播内容是中医数字出版的灵魂,如何将传播内容在数据碎片化、标引加工后使检索更精确,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此外,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移动应用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等领域中医类相关数字产品的研发也不容忽视.

本文是一篇数据库论文范文,数据库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关于略中医数字出版在医药科技传播中的应用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数据库及数字出版及中医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数据库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39.

[3]胡雪琴,周昌乐,李绍兹.中医医案数据库的数据基础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35):220-222.

[4]刘海波,彭勇,肖培根.当前中药数据库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3):339-343.

[5]刘丽红,刘静,孟令东,等.中药数据库系统构建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数字医学,2013,8(2):39-42.

[6]王光文.人体经络数据库及辅助诊疗系统的研究[D].计算机应用技术,2010.

[7]杜韵凡.《数字中医》给古老中医插上现代的翅膀[J].科技与出版,2011(9):66-69.

相关论文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之整合营销思路

本文是一篇整合营销论文范文,整合营销类有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之整合营销思路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整合营销及。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

本文是一篇数字出版论文范文,数字出版有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数字出版及科技。

科技传播对农产品返城工作的影响

这是一篇关于科技传播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科技传播对农产品返城工作的影响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广播电视史专业与科技传播及。

科技传播中的民事法益保护

这是一篇知识产权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科技传播中的民事法益保护相关学士学位论文。是文秘专业与知识产权及科技传播及社会发展方面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