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

时间:2024-01-14 点赞:51822 浏览:10567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计算机类论文范文,计算机类方面有关函授毕业论文,关于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计算机类及素质教育及生活教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计算机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21-0095-05

中图分类号:G642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分析当前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给出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结合所在学校具体情况,提出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确立“一个主线、二个面向、三个维度、四个融合、五个意识、六个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构建“多元化、全方位”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四阶段、五居次”矩阵式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模式.

关 键 词:生活教育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协同

0引言

全面推进协同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的重要途径.从国内外实践看,协同创新多为组织内部或者组织之间形成的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各展所长构建合作平台,进行全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当前,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路径,推进科教兴国、追求自身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当前,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依然面临目标定位不清、创新机制不活、工程实践重视不够、与社会结合不紧密等弊端,这些弊端已经严重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制约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根据自身特点,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确立了“一个主线、二个面向、三个维度、四个融合、五个意识、六个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多元化、全方位”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形成了“四阶段、五层次”矩阵式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1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人才培养机制是指构成人才培养体系下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人才培养体系运行的条件和功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手段、约束和激励机制等.能否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机制是否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大量培养.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实践表明,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校现存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1)当前的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目标不清,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导致人才创新意识淡化的现象.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以培养知识型、学术型人才为根本目标.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目标取向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阻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不动脑,不动嘴,不动手,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弱化;另一方面,知识学习主要是注入式的,强化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创新所需要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被扼杀了,因而十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而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导向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取代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素质教育是超越知识传授的新教育观念,着眼于人的全面素质并兼顾社会需求,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着眼于包括品德、知识、能力、身心健康在内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一定会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必将进一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实施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塑造人的创新精神,才能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土壤和养料.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应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做指导,探索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制订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必将进一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2)当前的创新人才培养存在手段不足、没有构建有利于创新实践的支撑平台等问题.目前创新教育主要侧重课堂说教,缺乏来自一线的创新需求的驱动.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缺乏解决社会生产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不能发现生产实际的真正需求,创新成果也就不可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其实,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离不开来自生产实际的需求.学校开展的创新教育无论多好,都不能取代社会和企业的教育功能.高校积极主动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和发展平台,吸引企业参与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借力企业服务企业.让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开展创新课题研究、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成果产生和转化.

(3)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存在重统一性轻个性,重约束轻激励,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且评价手段单一,以标准化替代个性化评价,导致创新期望淡化,泯灭学生创新冲动与天性.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创新和创造的心理和心智因素疏导和诱导,没有充分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学生要成长为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尤其创新实践的教学改革等手段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在学习、实践中培育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高校通过创新氛围营造、创新实践体系构建、激励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乐于实践、善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挑战自我,产生创新冲动和创新,突出个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创新,保护好学生的创新冲动,允许和鼓励多元、独特和个性化的思维存在.高校还应积极搭建好创新实践平台,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氛围和氛围.

2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开放型、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造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教育”包括3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育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进步,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它在教育本体论层面上揭示了生活是教育的原型,既为从根本上批判学校中心主义的传统教育制度设置了一个历史原点,又为现代教育的走向展示了对教育原点的回归和超越.

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是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立足根本,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突破口,以校企协同创新和发展为平台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坚持实施包括促进学生品德、知识、能力、身心健康在内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主线、二个面向、三个维度、四个融合、五个意识、六个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即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始终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和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学校培养、社会培养、自我培养进行多维度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融合统一;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校外教学融合统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融合统一;专业教育、工程教育、职业教育融合统一,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工程意识、职业意识和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工程实现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在社会生产的“做”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做”中产生专业学习需求和形成专业认同,从“做”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做”中生成和创造新知识,从“做”中涵养基本人格和公民意识;让学生在社会生产实际中体验“做”的标准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2.2“多元化、全方位”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在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全面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嵌入式人才培养,实施创新教育.目前已先后与中兴通讯、东软集团、江苏微软、文思海辉等20余家知名企业成立校企协同创新联盟,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发展平台,成立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企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实施校企共同培养工程型师资70余人次,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企业教育实践基地20余个,共建华为网络、思科网络、Oracle、苹果IOS开发、Microsoft技术中心等多个创新实验室,与中国移动游戏基地、南京多禾信息有限公司共建“移动互联网”和“Andriod应用”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学习俱乐部,分别与江苏微软和Oracle上海公司共建“江苏微软晓庄技术中心”和“ORACLE工程教育中心”等校内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与趋势科技共建“信息安全研究所”,与东软集团共建“教育软件研发中心”,与南京市科委共建“南京市基础教育资源网络化工程技术中心”,与东软集团共建“东软软件学院”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校企协同发展机制,实现企业在参与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成为自身人才培养和储备、项目研发、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受益者和利益相关者.

在该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上,孵化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科研成果.与江苏微软、文思海辉、东软集团、中兴通讯、趋势科技等多家企业合作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J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域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软件测试、操作系统、Web程序设计等多门基于问题探究式、案例讨论式、项目驱动式重点课程建设.与多家企业联合编写了JaEE项-目实训MVC框架技术应用、基于Andriod的手机软件开发、Oracle数据库实训教程、SEO搜索引擎优化与PHP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教程、Ja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网络规划与综合布线等多本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材,初步形成了独具晓庄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材系列”.这些教材和课程资源案例大部分来自于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丰富了学生的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能力,使学生熟悉了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为进一步的创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南京晓庄学院师生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项目研发和科技攻关,为南京多禾信息有限公司开发了近百款手机教育游戏软件和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已经上线运营,为合作企业创收了近百万元的利润.南京晓庄学院师生积极承接企业横向课题,为企业开发多项软件产品,解决多项技术难题.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和技术攻关课题,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南京晓庄学院创新人才培养.

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的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新机制,并取&#

本文是一篇计算机类论文范文,计算机类方面有关函授毕业论文,关于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计算机类及素质教育及生活教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计算机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24471;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2.3“四阶段、五层次”矩阵式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突出以学生的品德、知识、能力和身心健康为核心的全面发展,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以综合素质与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多层次、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本着“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紧扣学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学生核心竞争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并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逐步构建了初始阶段、探索阶段、成功阶段、反思阶段和平台载体层、实现手段层、心智体验层、能力素质层、研究过程层的“四阶段、五层次”矩阵式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模式(见图1),将能力素质培养和行为素质培养(心智体验)作为创新教育过程的核心环节,将人的“能力”成长过程与人的“心智”成熟历程融合统一.3建设效果

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品格、专业素养、人文精神、工程能力、团队协作、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协调发展.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也为师生服务地方企业,进行学术交流、产品研发、企业人才培训、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以来,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社会影响力也得到较大程度认可.我们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实践,支持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以及数学建模、程序设计、中国机器人等高水平学科竞赛.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兼顾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实践,着力建设重基础、宽口径的特色专业,以校企联合为手段,为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产业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型工程实践人才.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相关成果获得2012年南京晓庄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成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计算机实验示范中心成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成为财政支持建设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分别成为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的“校企联合嵌入式人才培养”实施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和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与南京市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共建的南京市基础教育资源网络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成立,软件工程专业成为南京晓庄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先后获得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40余项,获得省部级机器人、程序设计、电子设计等各类竞赛奖项100余人次以及江苏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6人次,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近10项.近年来,南京晓庄学院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受到省级以上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江苏经济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等10多家媒体对南京晓庄学院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情况进行相关报道.

4结语

南京晓庄学院在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始终坚持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一个主线、二个面向、三个维度、四个融合、五个意识、六个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构建了“多元化、全方位”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四阶段、五层次”矩阵式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促进了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品德、知识、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