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4-02-05 点赞:44457 浏览:8630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能力论文范文,能力类有关论文范文素材,与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相关硕士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能力及本位及学生方面的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能力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保险职业教育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局,事关保险业繁荣发展的百年大计,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它培养什么样的保险人才关乎中国保险业的命运.因此,有必要探讨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本文从构建基础、培养目标以及基本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 :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础

1.理论基础

“能力本位”是国际上公认的高职教育的理论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生产过程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日渐复杂,学徒制逐步为学校职业技术教育所取代.这种学校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很久以来一直采取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以行业学科体系为本位,以“课”为单元,以时间为衡量进程的基准,大面积、高效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这就是至今仍很流行的“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市场经济下,企业作为经营实体需要“成品型”毕业生“零距离”进入企业工作的需求.20世纪初,特别是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开发新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兴起了一种以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教学单元,以学生是否具备某种能力作为衡量教学进程基准的“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熟于50年代的德国“双元制”模式,60年代后期首先流行于美国、加拿大的CBE模式,7O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式,都是“能力本位”的典型.实践证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失去统招统分保护伞的高职毕业生毕业后难以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保险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能力本位”和“需求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2.行业基础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服务保险全行业的职业教育基地,保险职业教育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局,事关保险业繁荣发展的百年大计,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任务.目前,中国保险企业发展很快,但和市场的需要仍有相当差距.西欧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面积、市场都比较小,但往往容纳了几百家、甚至上千家大型保险公司.中国现在只有70多家保险公司,从市场需求来看,保险业主体还要大量增加.此外,中国保险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在总体上仍然不能适应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保险业在人力资源方面仍然面临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人才数量相对不足.据我国2006年保险年鉴,全国保险公司及中介机构职工34.5万,营销员147万,两项合计近200万,相比较13亿人口而言,保险从业人员与总人口比例大致为1∶650.二是人员素质总体偏低,专业知识和专业操守普遍缺乏,三是人员结构亟待优化,尤其是保险投资人才缺乏.例如,目前各家公司正在大力开拓QDII、第三方资产托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新市场和新业务,几乎涉及的每个岗位都缺人,尤其是债券投资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人才.保险行业在人才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作为门朝保险开的保险职业教育在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当以解决保险人才需求不足与结构不合理、实现保险业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

二、准确定位保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任何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为了完成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构筑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是模式的出发点又是模式的终结点,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位居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核心地位.保险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和服务行业的办学方向和宗旨,将培养复合型的应用性保险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为保险行业的繁荣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因此,保险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绝大多数流向了全国各地的保险公司.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即失业”的背景下,高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成功的.但是,高就业率也得益于现阶段保险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保险教育机构的垄断性,再具体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经过专业化训练的保险学院的毕业90%以上从事的是保险营销工作,甚至是保险本科毕业生也不例外.而保险营销(代理)工作对于那些具备社会阅历的非保险专业人才同样胜任.这就意味着今天的保险职业教育不是100%的成功,存在不足:培养的人才比较单一,专业技术含量不高,仍然欠缺“复合性”、完全“应用性”,究其原因:

1.没有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

高等职业教育是“集科学、人文、创新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较高级的技术应用型教育,旨在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促进理想的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全人’教育则应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更高境界和追求的崇高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但目前在教师和学生心中并没有树立这样的看法.一般认为高职学生是差学生,进入职业院校是一种无奈,混张文凭罢了;高职院校教师是次等老师,接受保险职业教育的学生最后反正都是出去“卖保险”,只要不吵不闹,给个60分得了;高职院校是次等学校,不管黑猫白猫,有学生就好.其实,优等与类型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可以办成优质学校,培养优等学生,关键在于是否依据社会需求找准了定位,办出了特色.

2.受制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模糊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第教育第一阶段的5B类相符,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包含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在内.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专科层次,与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职业技术型人才相适应,但是“高职专科成了终结性教育,影响了其健康发展形成高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齐全的独立的高职教育体系,以促进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模糊性,使保险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具体标准的制定上难以把握,它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又忽视了基本素质和发展后劲的培养,难以确定在职业能力培养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必需、够用”的度.

3.欠缺行业引导保险职业教育的机制

“立足行业”“服务行业”是保险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因此,保险市场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是保险教育培养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应立地实际,进行充分的职业与行业分析,依据就业实际、层次要求,寻找与教育资源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定位,办出特色.在此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接受主管“婆婆”的指令,而是需要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参与、引导保险教育的主导作用,例如:主导有关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宏观决策,负责教学质量评估等;需走出校门,与行业、企业取得广泛深入的联系,找到“订单培养”、“产学研结合”的切合点.目前,保险行业与保险公司与保险职业教育相结合互动培养保险人才的机制仍然停留在摸索阶段,尚未调动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和企业在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中的主观能动性,变学校单方面的闭门培养为开放式的市场化培养.

三、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

1.创新教学模式,实现“2+13”的教学效果

“2+1”培养模式,即在三年教学中,前两年在校内进行理论、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第三年在企业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学校、企业派专门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监督.这是一种校业共同参与、分段培养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应当注意的是要正确处理“2”和“1”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正确对待“1”,不能简单将它看成是实习时间的延长,它们绝非“两张皮”.在这里,“2”和“1”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马克思哲学认识论中“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生动体现,只有将两年的校内学习和一年的校外实习合理配置,才能收到类似于“田骥”的功效,实现“2+13”的教学效果.

2.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服务,遵循“能力本位”课程观,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目前,保险教育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依然是教育内容的主宰,实践课程弱,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裂以及偏重理论课的操作.据毕业生,学生普遍反映老师上课传授的内容远比实务要复杂,例如签保险单.从课程论角度看,实践课“缩水”,学生训练不到位、训练低效化是造成目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保险职业教育的目标既要基于现实的保险市场需求,又要高于现实的保险市场需求,对保险行业有一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这就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可以采用“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主的课程模式.“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突出“先会”这一实践能力培养,然后才是“后懂”理论知识跟进,完全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课程整合和优化的根本要求.其次,应树立“能力本位”(CBE)课程观,课程设置定位应突出职业性.即专业基础理论以职业岗位群的“必须、够用”为度,并重点培养岗位的专业技能和其他基本素养.

3.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创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评估模式

目前,保险职业教育对学生评价由教师代表学院作为评价主体,沿用普通教育的传统评价方法,评价阶段为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考核.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和出勤情况作为学院考查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重要指标.这种评价机制事实上不能激发出学生内部驱动力,也不能让学生真实客观地认识自己,为进一步提升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意见.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出现“高分低能,低分高能”的怪现象,甚至助长为考核及格走旁门弯道的不良习气.

保险职业教育要真正成为“职业经理人的摇篮”“保险业的黄埔”,必须健全学生评价制度,打破“资格证书等于某种能力”的片面思想,创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评估体系.这种评估关注的重点在于评估学生而非教育提供者,其目的在于证明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明确规定的知识、技能、能力、专长或者能力倾向水平.先明确保险行业从业人员需要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信息收集及加工、处理的能力、系统方法、保险专业技术以及保险职业道德等主要能力,开发信度和效度都很高的测量这些能力的方法,并帮助学生确定学习机会,帮助学生获得其所缺乏的能力.于最后根据学生能否顺利通过一系列的能力测试决定是否颁发书或资格证书,非简单的笔试.即学生只要能够证明他已经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基本能力,就不用选修课程便可以取得书或资格证书.

4.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促进保险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发展保险职业教育,师资是根本、是关键.学校办学实力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师资力量的竞争,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培养是提升保险职业教育水平的关键.从事保险专业课的教师应具备探索和创新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由于我国从1959年商业保险停办到1980年恢复,保险业一直处在教育上的真空期,20年一直没有任何保险专业教育.1980年到现在,仅有62所大学能提供保险专业教育,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因此,保险教育还处于“拓荒”阶段,保险专业教师任重道远,对从事保险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化要求更高.尽管目前保险教育“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70%以上,但是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及实训教学指导能力仍然满足不了品质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加大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进入保险公司以及其他相关性生产单位接受职业学习和培训力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规划、职业设计和职业指导能力,同时可以提升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其次,改革现行沿用的“本科标准”教师职务评聘制度,从职务的评聘上导向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三,改革不和谐的用工制度,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相关论文

如何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是一篇中等职业教育论文范文,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相关函授毕业论文,关于如何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这是一篇高等职业教育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相关毕业论文范文。是本科论文专业与高等职业教育及高职教。

化工类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是一篇化工类论文范文,化工类类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化工类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化工类及中等职业教育及工学结。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

本文是一篇中等职业教育论文范文,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中等职业教育及。

化工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是一篇化工类论文范文,化工类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化工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化工类及顶岗实习及工学。